後疫情時代如何追求健康又宜居?

「地球超載日」係一項由國際環境智庫「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GFN)發起的紀錄,代表人類於當年某日已耗盡當年地球一年的資源。該紀錄自1987年開始記載,以往每年此日皆不斷提前,顯示地球消耗速度越來越快。然而,2020年的地球超載日卻落在8月22日,比2019年的7月29日晚了三週,是有史以來首度延緩的一年,意即以目前的消耗速度,大約需要1.6個地球的資源才能應付人類的需求。

根據全球足跡網絡的統計報告顯示,這結果與COVID-19於今年在全球大爆發息息相關。由於各國經濟飽受COVID-19肆虐,導致經濟活動減緩。因此,該報告顯示三項指標性數據中有兩項明顯下降,一項是「木製品足跡」(forest products Footprint)比2019年降低8.4%;另一項是「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則比2019年降低14.5%,最後一項「食物足跡」food Footprint)則維持不變。上述指標下降除了因經濟活動減緩之外,亦因為未來經濟預測仍處低迷,因此化石燃料需求、建築材料需求皆相對減少,可見人類防疫意外使地球獲得喘息機會。

Photo Credit: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根據全球足跡網絡的統計報告顯示,這結果與COVID-19於今年在全球大爆發息息相關。由於各國經濟飽受COVID-19肆虐,導致經濟活動減緩。因此,該報告顯示三項指標性數據中有兩項明顯下降,一項是「木製品足跡」(forest products Footprint)比2019年降低8.4%;另一項是「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則比2019年降低14.5%,最後一項「食物足跡」food Footprint)則維持不變。上述指標下降除了因經濟活動減緩之外,亦因為未來經濟預測仍處低迷,因此化石燃料需求、建築材料需求皆相對減少,可見人類防疫意外使地球獲得喘息機會。

然而,全球足跡網絡在官網中表示:

一句「減碳靠『設計』而非靠『災難』」(Decarbonisation ‘by Design, Not Disaster’)

口號,道出人類過往追求永續發展的盲點。封城雖然能降低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傷害,卻是治標不治本,而是應該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亦發想能兼顧環境永續的設計,才是長久之計。這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1項「永續城市與社區」(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的理念不謀而合,其中以「清淨空氣」這項設計來規劃低碳城市願景的理念特別值得注意。

以美國為例,由於美國為今年COVID-19的疫情重災區,因此美國社會開始重視室內空氣的品質,具有「光氫離子技術」(PHI)的空氣清淨產品開始在美國大受歡迎,因為該技術利用專利的金屬催化技術,巧妙地把氧與水轉化成了淨化因子,具有很優異的氧化及還原能力,不但能有效殺滅病毒與有害微生物、分解可揮發有機物、還能消除異味,深受美國消費者的喜愛,更成為美國企業重返工作岡位的利器。

後疫情時代的復甦之路漫長,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易境在健康建築領域深耕多年,累積大量的健康建築知識與經驗,深切期望能貢獻自己的專業與心力,為推動健康建築與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Shar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