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迫在眉睫,全球的因應之道

有鑑於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如何降低造成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就成為當務之急。考慮到緩解現狀並非一蹴可幾,透過國際間的努力共同減排就成了不約而同的做法,以今日現狀來看,大致上可以分為國際減碳協議、減碳倡議、碳費等幾項主要項目。

減碳倡議

在上一篇結尾提到國際協議如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成效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除國家間的氣候協定外,也出現了不少針對企業型的倡議,SBTi和TCFD是其中知名的兩項指標:

SBTi

即「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 SBTi),是由碳揭露專案 (CDP)、聯合國全球盟約 (UN Global Compact)、世界資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及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 共同提出。

提出SBTi倡議的契機在於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減碳需求如燃眉之急,有志於減碳的企業需要更為清晰的科學標準來協助建立減碳計畫與行動。要參與SBTi倡議,企業提出的減碳計畫必須能符合國際能源署(IEA)提出的2°C情境(即以追求與工業革命前,全球升溫低於2°C),且從2022年7月15日開始,便不能僅以2°C為目標,而必須以追求以1.5°C情境來設定減碳標準,其淨零排放標準如下:

  1. 所有範疇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都需要被計入。
  2. 短期、及長期的目標,都必須設定。
  3. 最後不可能減量的5~10%,必須透過「碳移除」來「中和」。
  4. 以自身產業鏈減碳為最高原則。

TCFD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的縮寫,是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在2015年設立的單位。

其目的並非專注於減碳,而在於發展一套具一致性,且更具透明效力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幫助投資者與決策者更準確地評估被投資項目與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會。自設立以來,全球企業越來越能體會到氣候變遷除了造成環境上的衝擊以外,對經濟的影響也十分直接,氣候的風險預測與控管便逐步受到重視。TCFD提出四大面向考核:治理(Governance)、策略(Strategy)、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指標和目標(Metrics and Targets),企業必須在此四大面向中揭露相關資訊,讓投資者與決策者得以了解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

碳定價(Carbon Price)

更具有強制性的做法則是將排碳量明確計算與規範,這產生了一系列與碳定價(Carbon Price)相關的各種交易與計價機制。

根據不同產業、企業規模等條件訂定碳排放量上限,超過上限的企業必須購買額度(即碳權)、低於上限的企業則可藉由賣出碳權而獲利,排碳量因而成為企業間可以互相交換、購買的「貨幣」。歐盟碳交易市場(EU ETS, 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是第一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其他採用碳交易系統(ETS)的代表地區還有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制度(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中國、南韓、紐西蘭等。企業若能在減碳上搶得先機,不僅對減緩氣候變遷有所貢獻,企業營收也可能因碳權的交易而有所成長。

另外,企業也可主動透過不同的減碳方式,向境內或是國際的機構申請認證來獲得碳權。例如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便是國際的知名認證機構,企業可在此平臺申請碳權認證或刊登碳權交易資訊,通過認證也可交易或販賣碳權,這樣的方式稱為自願性碳市場。

碳稅與碳費

既然碳排量被定價,自然就可以針對排放量來收取相關費用,這就是碳稅和碳費的概念。碳稅與碳費的原理一樣,都是藉由對超額的碳排量收費來達到以價制量的減排效果。差別在於若定義為稅收,則此費用會進入國庫的大水庫中,由政府根據國家需要來訂定用途,不一定會用於與環境和永續相關的項目上,例如可能會作為疫情期間社會福利政策之用。而碳費則類似我國的空污費,針對專門項目徵收,且需用於對應項目,稱為「特別公課」,可以確保這些收入會用於減碳。目前國際上有收取碳稅或碳費的國家包含新加坡、日本、加拿大、英國、瑞典等。

既然碳可以收稅,那麼在不同國家之間流動的貨物,也可能會因為兩國之間對於碳排放標準的不同,被課徵「碳關稅」。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歐盟於2021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預計2023年開始逐步實施、2026年全面實施。

CBAM規範了對進口到歐盟的碳密集型產品,依據碳排放量,進口商需完成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CBAM Certificate),產品才能進入歐盟。但如果是非歐盟的生產商,只要提供產品在非歐盟國家已依據碳價格支付費用的相關證明,進口商則可以抵消歐盟CBAM憑證的採購費用。

CBAM直接導致各國開始重視碳排放以及課徵相關費用,台灣也是在此背景下準備推出碳費相關政策,原因不言自明:企業如果不降低自身產品的碳排,則進口歐盟競爭力將會下降;若政府不課徵碳費或碳稅,這筆費用也會被歐盟收走。這正是CBAM的目的,藉此迫使各國重視減碳政策,降低全球排放量。

在這股趨勢下,各國政府陸續制定相關政策因應,台灣也不例外,今(2022)年3月公佈2050淨零碳排路徑,並宣佈即將收取碳費,加速企業減碳 。然而,不論是大型企業或是中小企業,目前減碳的實際作法上都面臨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1. 由於中央的政策尚不明確,民間無所適從。
  2. 台灣綠電量稀少,要以此作為減碳方式實有困難。
  3. 合格的碳盤查機構十分有限,等待的企業大排長龍,未盤查完碳排量便難以制定減碳行動。
  4. 台灣目前依舊沒有國際性的碳交易平台,讓企業的減碳政策少了一個重要的選項。

面對全球減碳政策,如何進行減碳之路

以上種種情況引發許多企業的「碳焦慮」:明知道不得不做減碳,也知道減碳行動刻不容緩,卻不明白可以怎麼做、該從哪裡先開始。

有些企業選擇從綠建築著手,這也是國外頗為盛行的方式。建築物佔了全球碳排放量的40%,建築本身能夠降低的碳排量十分可觀。而若能從設計時便規劃減少建築物的能耗,除了達到減碳目的外,也可以從營運成本中回收所投資的費用。美國綠建築認證LEED、淨零碳建築、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碳排預估、建築物碳排盤查等碳資產的相關行動都是很合適的選項。直接從建築物下手,除了減少碳排和成本以外,也能做為實踐ESG的表現,為企業加不少分。

在工業革命迄今已超過200年的現在,世界各地都享受著現代化帶來的成果,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早已成為各國發展上不可或缺的資源,減緩全球暖化勢必伴隨許多阻力。唯有透過國家間的合作與制衡,企業主動響應倡議以及經濟機制上的精心設計,才能有效促進減排,多管齊下地為地球的未來爭取更多時間。

更多文章

An aerial view of a factory with smoke coming out of it.
22 Apr, 2024
減碳挑戰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而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對於未來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根據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對於減排目標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反映了對於氣候變化的日益關注。 隨著環境部預計在2025年實施碳費徵收制度,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壓力來應對碳排放。企業將面臨整條價值鏈各個層面的巨大轉變。這意味著企業需要在更長的時間範圍內進行減碳投資。同時,企業還需要與供應商合作,共同尋找在財務上具有效益且可實現去碳化的解決方案。這種合作將需要企業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共同探索創新的技術和策略,以實現永續發展目標。這將對排碳大戶,如鋼鐵、石化、水泥業等產業帶來直接影響。為了應對這一挑戰, 企業可選擇採取環境部指定項目或符合SBTi要求的方式自主減碳,以爭取優惠的碳費費率 。
28 Nov, 2023
整合 ESG 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優勢,尤其對於建立長期價值和回應利害關係人期望的企業而言,更需要積極尋求環境永續、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卓越表現,並藉由參與公正透明的評估標準來展現其對永續經營的承諾,進一步提高投資者、利害關係人和市場的信心。2009年於荷蘭成立的 GRESB,即是以投資者為本,致力於評估全球房地產業在 ESG 方面的表現,為金融市場提供可信且透明的ESG數據。
20 Oct, 2023
根據聯合國最新統計,去年全球約有7.83億人受飢餓所苦,糧食危機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1945年10月16日成立,聯合國大會盼全球一起以行動戰勝飢餓、營養不良與貧困,自1979年開始將每年的這天定為「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以關注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藉由各地組織活動宣揚每年推廣主題,今年(2023)的主題是:「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糧食之本。不讓任何人掉隊。(Water is life, water is food. Leave no one behind.)」提高全球對水的認識。 水是生命之源,每一滴水都是生命的基石,是植物的生命之源,也是動物和人類的生存所需,是我們的生存與健康條件,隨著全球人口的成長和氣候變遷的影響,水資源的可用性變得更加脆弱,許多地區仍面臨水資源短缺的挑戰,衍生出無數議題,以農業為例,水是農業的支柱,提供了糧食生產所需的濕度,一旦乾旱,農作物凋零,糧食供應將不足,水污染和水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加劇了飢餓的情況,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飢餓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每天都有數百萬人因缺乏足夠的食物而受苦,然而台灣丟棄的廚餘量卻高達79萬公噸,是東亞浪費食物之冠,而這其中這還不包含未確實分類回收的「黑數」廚餘,因此易境將10月份設定為「飢餓日」喚起同仁與夥伴們的意識,今年(2023)則是提出剩食宣言,從減少剩食開始,一步步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共同達成零飢荒的目標。 合理規劃食品採購,减少剩食 正确保存與管理食品,以减少食品腐壞的可能性 剩食積極再利用,分享或再製作成其他佳餚 鼓勵員工積極參與提出减少食品浪費的想法
Show More
Shar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