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雜誌專欄
零碳未來怎麼走? 綠建標準更新求解方
在全球邁入 LEED 綠建築標準誕生第25周年之際,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北亞區團隊於5月20日假誠品行旅舉辦最新的綠建築評估系統—LEED v5主題研討會
文章出處:住展雜誌 第511期7月號
住展網站:www.myhousing.com.tw
文章轉載:
在全球邁入 LEED 綠建築標準誕生第25周年之際,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北亞區團隊於5月20日假誠品行旅舉辦最新的綠建築評估系統—LEED v5主題研討會。
北亞區總裁杜日生表示,從現在啟動的新建築,多數會在 2030 年前完工,為了支持全球淨零碳排目標,LEED v5 必須提前佈局,這也是選擇在2025年發佈的重要原因。LEED v5歷經十年研擬,廣納各方意見,易境永續很榮幸也參與了 O+M 測試版本的發展與建議,並提供代表亞洲地區的實務觀點。
LEED v5正式發布,三大更新亮點邁向零碳未來
USGBC 北亞區副總裁王婧指出,自LEED發佈第一個版本之後,至今已在全球183個國家、將近 12 萬個專案獲得LEED 認證;而在台灣,已有 355 個專案取得認證,相當於約 31 座台北 101 的總樓地板面積。而今年 4 月 28 日正式發布的LEED v5,是自 v4.1 以來的首次重大版本更新,此版本不僅響應全球對「淨零碳排」與「建築韌性」的高度關注,更在公平性與資源永續上做出結構性的升級,而截至目前為止,LEED v5 已有來自全球的 25 個註冊專案,其中北亞地區共 8 件案場。
自4月28日正式對外發布之後,LEED v5緊接著於六月底發布O+M的相應資料、八月發佈BD+C和ID+C的內容。至於v4和4.1的註冊,定於2026年第一季正式關閉,但如果能在關閉之前完成註冊,則提供六年的完成認證期。
亮點一 : 五年升級一次,LEED v5提供穩定且前瞻的建築淨零步調
LEED v5 採用全新「五年更新週期」制度,未來每五年即推出新版,如 v6 將於 2030 年發佈,此一政策反映了建築產業需要更頻繁地回應氣候變遷與政府政策,並給予市場更高的預期穩定性。
亮點二 : 白金級門檻提高 更積極的零碳要求
v5 版本下的 LEED 白金級認證不再僅以分數為衡量基準,針對新建建築還增設了「四項關鍵強制要求」,也顯示出 LEED 評分不再只是「設計與施工」,而是以全生命週期的減碳思維為主軸。
- 全面電氣化(Electrification):未來電網逐步邁向再生能源,全電建築將成為達成淨零碳排的基礎。
- 提升能源效率:鼓勵採用高效能設備與系統。
- 再生能源覆蓋:必須使用 Tier 1~3組合而成的100%可再生能源(可含離岸能源)。
- 降低建築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透過材料選擇與再利用策略,實現20%隱含碳的減量。
亮點三 : 全新「Project Priority Library」:客製化永續策略登場
LEED v5 將原本的「區域優先(Regional Priority)」與「創新加分(Innovation)」整合成10分的「Project Priority」類別,並加入「Project Type Library」,讓專案能依照自身場址、文化、類型等特性,自由調整評分策略,讓項目團隊可根據在地情境設定策略重點。
O+M(營運與維護)新制度:更透明、更包容老建築
LEED v5 在 O+M 領域的變革同樣重大。相較於 v4.1 的「Performance Path」路徑僅以績效數據評分,v5 則加入了更多策略面元素,並取消了某些項目的最低門檻,讓老舊建築也能擁有參與空間。這對於老辦公樓或公共設施而言,是一項大福音。
此外,新平台 ARC 將整合所有數據回報、績效追蹤與認證流程,提供更快速、安全、流暢的使用體驗,為全球使用者打造統一入口。
三大核心影響領域:碳、健康、自然共生
LEED v5 的更新可歸納為三大面向,凸顯其對未來建築角色的全新定位:
- 去碳化(Decarbonization):從建築營運碳、隱含碳到交通碳排,全方位協助業主掌握排放熱點,並以節能、電氣化與再生能源逐步淨零。
-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更重視居住者與社區的健康、韌性、公平與包容,確保建築物服務於多元化社區,並創建人們可以享受和重視、感受聯繫並促進其福祉的空間。。
- 生態保護與修復(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透過全棟生命週期評估、材料減廢與零廢棄營運規劃,降低建築對自然棲地的影響,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LEED v5 引領建築去碳的轉捩點
隨著各國政府與企業紛紛訂下 2040~2050 年的淨零目標,LEED v5 所代表的絕不僅是一份認證規範,更是一份具有彈性、透明度與前瞻性的行動指南。從能源、健康、碳排、社會公平到自然回饋,每個專案都可以在這個框架下找到屬於自己的永續戰略。